做人做事,或悲或喜,成于10悟,败于10忌

  做人做事,或悲或喜,成于10悟,败于10忌

  (一)成之“10悟”

  1、能力、动力、定力是站稳走好的“支撑点”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能力是干事的基础,决定你“能做什么”;动力是干事的条件,决定你“想做什么”;定力是干事的保证,决定你“敢或不敢做什么”;三者具备则决定你“做成什么”。

  当下,最为可贵的是定力,能够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有能力没动力,能力打折扣;有能力有动力而没有定力,一切全白废。这三者好比“三足”可以鼎立,让人站得稳、干得好、走得远。

  2、能干、能处、能忍是进步前行的“大阶梯”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

  一个人能干是一种素质,能相处善团结是一种境界,而能忍得住一时的委屈、不公和苦痛则是一种修炼。

  能干在于不断地学,不断地干,学中干、干中学,逐渐就会干起来。能处在于能否宽容、包容和理解、信任,世界再大大不过包容的心,宽容、包容才能融合、融洽、融入。能忍在于能否看长远、想大局,唯“风物长宜放眼量”,才沉得住气、吃得了亏、受得了罪,“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能干、能处、能忍好比三个大的阶梯、三道大的门坎,跨过去、迈过去了,便能顺利地往前走。

  3、想法、说法、办法是能力高低的“三级跳”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可以说有两次飞跃,一次是把心里的想法变成说法,另一次是把口中的说法变成实际的办法。

  人人皆有想法,然而要把想法说出来,而且“说清楚、讲明白”,让人“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则大不一样。

  能说到人心坎上去,打动人、温暖人、感染人,让人信服、佩服,那叫真本事、真智慧;如果再能够把这些想法、说法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和办法,付之于行、见之于效,那便是大本事、大智慧了。

  每个人的能力高低,就在于这其中的差别,到底处于哪一级跳上。

  4、学识、见识、胆识是成大器者的“好法宝”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学识是一个人的知识量;见识是一个人的经历,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一种胸襟和眼界。有学识没见识,容易孤芳自赏、刚愎自用,坐井观天乃至夜郎自大。

  一个人的所见所闻会改变一生,不知不觉则葬送一生。每个人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总得让一个在路上。

  胆识就是胆略和气魄,有胆识便是有勇有谋,胆识是学识和见识的体现。什么是有文化?“三识”兼备、“三识”俱佳就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就具备了创大业、成大器的法宝。

  5、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是人生航程的“校正仪”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洪应明

  做人做事关键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人生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这样才会不折腾、不陶醉、不停步,才会真正拿到了 生价值的“金钥匙”。

  人生知足,既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做人知不足,既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自觉;做事不知足,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

  知足者乐,知不足者勇,不知足者进。处理好了三者的关系,就走出了自我的小天地,走进了人生的大天地,就会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

  6、眼力、魄力、毅力是实现梦想的“硬翅膀”

  精于义者,眼界大心地平;徇于利者,眼界小心地险。——清·胡达源

  一个人能不能独具慧眼,能不能入木三分,能不能见微知着,就看眼力是否犀利、敏锐和独到。当谬误与真理千缠百结,诡谲与事实纵横交错,现象与本质扑朔迷离时,眼力能使自己心明眼亮,不迷惑、不茫然、不平庸,能够鹤立鸡群、高人一筹。

  有了眼力,还得有果敢的魄力和坚韧的毅力去努力。有了魄力就能牢牢捉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抢占制高点;有了毅力就能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能走出人生的沼泽地,锲而不舍地一直向前走。

  7、平和、平静、平淡是快乐幸福的“主打歌”

  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谐。——三毛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物我俱忘,任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心态和状态,如何让平和、平静、平淡成为一种常态,需要沉淀和修炼。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人平和、对名平静、对利平淡,始终保持着平和之状、平静之态和平淡之心,始终对身外之物“看得透、想得通、放得下、忘得了”,就会心平气和、幸福快乐。

  “绚烂至极,终归平淡”,平平淡淡最是真。

  8、自醒、自警、自省是健康平安的“预警器”

  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读书录》

  自醒、自警、自省是一种自我敲打,是经常把自己放在“显微镜”和“放大器”下去审视、体检,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慎独、慎初、慎微,常怀敬畏、不敢懈怠。

  “三自”是一种自我拷问,只有经常反省、检讨自己,才会不断校正自己、修正自己,才会不走偏、不走歪、不走邪,始终走在正道上。

  9、自信、自立、自强是乘风破浪的“定神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人,贵在自信。自信的人总是能够举重若轻、收放自如。人生只要扬起自信的风帆,就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自信是建立在一种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的,是实力、底气和良好心态的一种外在表现。

  自信的人往往表现得自立、自主、自强,遇事敢作主、愿作主、能作主,不等、靠、要;遇挫折和困难自强不息、不气馁不屈服,可以被打败但不会被打倒;遇干扰和杂音,能不为所惑、不为所诱、不为所动,内心坚强而笃定。

  自信自主自强,就是一种定力,是人生道路上的“定海神针”。

  10、知恩、感恩、报恩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色”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增广贤文》

  知恩图报是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是做人做事最起码的本色;丢掉了这一点,就失去了做人做事的基础和条件。

  人生在世,总会碰到一些有恩于自己的人,特别是一些在自己成长进步中、危难关键 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可、不该更不能忘却。

  知恩得感恩,感恩不是停留在嘴巴上,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关键看在他人特别是有恩于自己的人需要帮助时,能否助人一臂、帮人一把。

  (二)败之“10忌”

  1、自私、自负、自满是故步自封的“绊脚石”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自私的人整天打的是自己的“小九九”“小算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来考量取舍,有时甚至是斤斤计较、锱铢算计。自私的人让人厌恶,自私者没有朋友,不懂得为人等于为己、帮人实质帮己的道理。

  自满和自负是孪生兄弟,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自己的盲目认知、错误认知,是轻别人只重自己的思维和心理。“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自负自满是“拦路虎”,是做人的“违禁品”,是一个人裹足不前、止步于成功的开始。

  2、虚荣、虚伪、虚假是进步前行的“障碍物”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虚荣者贪图的是表面上的荣耀,是自尊心的放大和扭曲;爱慕虚荣的人往往希望通过快捷的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甚至不择手段。虚荣、虚伪、虚假都是活在不真实的世界里,共同特点是说假话、办假事、戴假面具。

  “时穷节乃见”“板荡识诚臣”,假的就是假的,它最经不起时间和危难的考验。虚荣、虚伪、虚假的人或许可以一时走得快,但绝对走不远,它是一个人进步前行的“障碍物”。

  3、浮躁、急躁、暴躁是功败垂成的“加速器”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清·金缨

  当下社会,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躁,缺乏平和之心、平静之状、平淡之态。现在很多时候,不缺心中添把火,但缺心中洒点水;不缺干劲,但缺韧劲;不缺激情,但缺沉稳。浅水喧哗,深水沉静,欲成大事,得学会沉稳。

  急躁、暴躁缺失的是理性、理智和沉稳,很多事情就因为没有“控制住自己”“把握好自己”而酿成不可收拾的结果,或前功尽弃。

  4、放肆、放纵、放任是身败名裂的“致命伤”

  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元·马致远

  不顾场合、不管对象、不分情况,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迟早要出事。

  一个人说话要说三种话——有思考的话、有分寸的话和有选择的话。如果口无遮拦、信口开河,甚至口出狂言,那么说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之后话是你的主人,必将覆水难收。

  人生最大的懒惰在于放任。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迟早要付出代价。

  5、媚俗、世俗、庸俗是自甘堕落的“迷魂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人可以随俗但不可以媚俗,媚俗是一种讨好、取悦、迎合和迁就的行为,是尊严的迷失或放弃,媚俗者缺乏自我思想、自我理智,只知随波逐流。有作为的人是追波逐浪而不是随波逐流,懂得示好但绝不一味讨好。

  世俗是残留在人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贪财、势利、见利忘义等,都是世俗的表现。在这样一个世俗社会里,要知世故而不世俗,虽不可能超然脱俗 却不可沾染世俗低俗。

  6、不知足、不知耻、不知畏是败走麦城的“通行证”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做人要知足,如果不知足就会把利益看得过重,会为每一次的不如意不如愿而焦虑、抓狂、耿耿于怀,甚至无法释怀、失落失衡。从现实看,这种失落往往是人生观价值观蜕变滑落的开始。

  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耻。无知不可怕,只要加强学习,就会从无知到“有知”;可怕的是无耻,更可怕的是还不知耻;无耻还不知耻,这种人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人也要懂得害怕、知道敬畏,知晓做人做事的尺度,知道底线在哪里、边界是什么,明白出界意味着出局、越线等于越轨。

  7、盲目、盲从、盲干是事倍功半的“墓志铭”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南朝宋·范晔

  盲目就是没有方向、看不清目标,盲目的人往往心中没数;盲从就是没有主见、缺少主心骨,盲从的人常常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干就是做事没有章法、不讲道理,经常使的是蛮劲,走的是“偏锋”,甚至逆潮流而动、违规律而行。

  盲目盲从盲干的人干不好事、干不成事,“拍脑袋”是他们的习惯,“拍胸脯”是他们的爱好,“拍屁股”是他们的伎俩。盲目的人必定盲从盲干,最终因为“盲”而“瞎忙”,落个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的结局。

  8、势利、功利、近利是鼠目寸光的“自画像”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势利者的真实写照。对有钱有财、有权有势者百般趋奉、卑躬屈膝,反之则轻视疏离,乃势利者的通病。势利,古今中外不乏其人,这种人可能会得势于一时,但绝不会得势于一世,而且下场往往可悲可怜、可叹可惜。

  势利源于功利心太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的利益、好处算计得很清楚,而且奔着好处去。一个把自己的功名利禄看得太重、举得太高、想得太多的人,势必会去追名逐利、急功近利,变得世俗世故,甚至会不择手段、不顾廉耻,没有底线、没有节操。

  势利功利近利皆因一个“利”,“利”可以有、可以讲,但切不可大讲特讲。《围炉夜话》中说“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重利品不高。过于重利,将鼠目寸光、为利所困。

  9、松懈、松垮、松劲是我行我素的“麻醉剂”

  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毛泽东

  松懈的多半是思想和心理、精神和情绪,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坚定。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当一个人思想松懈之后,就会作风松散、行为松垮、做事松劲。

  自由散漫惯了是很可怕的,它会让人变得无所谓和不以为意,变得我行我素、随心所欲,头脑中缺一根弦、身子上缺一股劲。人是需要一种精神和一股气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丝松懈和退却则会一泻千里。

  10、圆滑、油滑、狡猾是待人接物的“假面具”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包拯《明刻本附录》

  说人不关痛痒、论事不知所云、道物不置可否,此乃圆滑油滑狡猾的现实写照。这种人在社会上被称为“老油条”。

   倘若以圆滑而达自我保护之效且无害他人之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然而,不少人视圆滑为中庸,甚至奉圆滑为圭臬,成了左右逢源的骑墙派,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以为戒、反以为乐。这就颠倒了是非、混淆了对错、模糊了好坏、弄坏了风气。

  圆滑与油滑是孪生兄弟,圆滑的人表现得都油嘴滑舌,特别善于耍嘴皮子,显得油腔滑调、不踏实、不正经,给人轻浮之感,让人反感。狡猾则更进一步,是圆滑油滑的一种极致,它诡计多端不可信,阴险奸诈不可交。

  做人切莫圆滑油滑狡猾,自以为聪明却误了卿卿性命,自以为左右逢源却左右不是人,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

本文Hash:ad297535493001cd67e8797f95abd0dd2ba7b875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奇学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