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靠一份工资过活吗?
文/Susan Kuang
2015年决定离职的时候,我完全不清楚未来的生活会怎样,也没做任何详细规划,但我并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互联网的职业背景和一年多公众号的运营经验给了我一种直觉:未来个人价值的体现可以不再依赖企业,而是通过平台就能实现。因此,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人而言,这个世界到处是机会。
我原本的计划是花一年时间潜心学习,然后再考虑下一步的事情,没想到不到半年,之前一些酝酿了许久的想法便相继开花结果,各种项目顺利开展,收入也在源源不断地增加。虽然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但进展速度还是比我想象中快很多。
春节之后,我正式开始为自己工作的生活。尽管这样的生活并不比以前上班时轻松,但与之伴随的那种快乐、充实和自我掌控感是我过去从未感受过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许多人好奇我现在的职业到底是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因为我无法用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去描述自己。第一次听到“Slash”(多重职业+多重收入)这个概念时,我欣喜万分,激动的心情犹如被困在干涸的沙漠许久之后突然发现了水一般。人总是期望从他人那里发现相似的行为,以此来判断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当我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与我相似的人时,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并坚信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从离职前开始说起
回忆过去那不长不短的六年职场生活,我只能用“挣扎”两个字来形容它。这些年我并不开心,因为内心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我十分不喜欢这种“朝九晚五”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从小就被灌输了“好好读书,然后好好工作”的想法,认为替别人打工的上班生活是我们这种普通人的唯一选择。
我猜想,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感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现实。然而我不愿意妥协,我想知道人生还有没有别的可能。于是,我在强迫自己适应职场生活的同时,努力寻找着不一样的出路。
事实上,我在公司不开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的才华无法被充分发挥出来。我的核心优势在于全面的综合能力:既有艺术和理想的一面,又有理性和逻辑的一面;不仅懂商业,还懂得人性;能说,能写,还能设计;除此之外,还拥有超强的学习、思考、创造和执行的能力。
但问题是,在有着明确分工的商业机构,我只能被限定在有限的职能范围,无法发挥全能的优势。另一个不开心的原因就是我的创造力被极大地压抑了。创造力最忌讳的就是压力和被控制,在一个每天被盯着要产出和数据的环境中,人的大脑根本无法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创造。
既然无法在工作中施展才华,我只好在工作之外寻求自己的一片天地。从商学院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起,我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做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事情。我先是在美国成立了一个论坛组织The Thinker Group,定期举办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关的讨论会。回到北京后,我又与朋友联合创办了一个女性社区,用了一年时间就做到小有名气。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我们便开始走下坡路,内部也开始出现分歧。两年之后,我决定退出。此后,我开始减少社交生活,把所有业余时间用来读书和学习,并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通过公众号的方式分享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所思所想。
尽管那些在业余时间创建的组织没有为我带来 任何经济上的利益和回报,但我却因此收获到了金钱无法买到的“财富”:人脉、经验和反思。这些无形资产是我最终摆脱公司束缚的重要“资本”。
为什么不融资创业?
曾经有人和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很多像你这样的人都在想着如何进行A轮融资”,这是事实。这个时代,太多人中了“融资创业”的毒,一有想法就想着要去融资做大,以为融到了资金就等于迈进了成功的大门。每当有投资人问我是否有融资需求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说“没有”,原因有两个:第一,钱不是白拿的,拿了钱就意味着失去掌控的权利,很可能会沦为资本的“奴隶”;第二,公司未必是最适应未来发展的组织形式。
人总是爱犯“这山看着那山高”的毛病。虽然CEO们头上顶着显而易见的光环,但是他们背后的艰辛却少有人知道。我相信那些创业者们最初都满怀理想。一旦资金注入,数据的压力便随之而来,他们也就不得不偏离初心,变得越来越现实。
为了达到投资人想要的发展速度,做出满意的数据,他们必须尽办法,不惜花重金吸引优秀人才。人才来了之后,还得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励和留住他们。事实上,如果不上市,那些所谓的股份和“身价”只是些无法兑现的数字而已。有些初创公司CEO每月到手的钱可能都没有一个高级程序员多,虽然听着“高大上”,但其实,他们更像是在为投资人和员工打工。
融资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并不见得是件好事,需分情况而论。资本的一大特点就是“短视”,它讲究短期的投资回报率,没有耐心陪着你慢慢成长。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好事多磨,事物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在条件没有成熟之前,急也没有用。这个时候,过于追求速度,拔苗助长,反而可能毁掉一个有潜力的项目。
而且,融资的成功很容易让一个人变得虚荣和盲目自信,无法沉下心来做事。自己的梦想,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依赖别人来买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充分的自由和时间来打磨项目,实现健康的“有机增长”,不至于为了数据和速度而出卖灵魂。
我不融资的第二个原因是传统的公司形式未必是最有效的组织方式。公司的本质无非是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协同合作完成共同的商业目标,既通过创造价值来获得利润。传统公司并不是实现某种商业目标的唯一形式,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种松散的、合作式的组织形式来完成。
事实上,与传统公司相比,这种新型组织方式更加高效和灵活。
首先,它很好地解决了激励和管理的问题:在分配合理的前提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完全一致,集体收益越高,个人收益就越高,因此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动力去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它将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公司管理若被自我管理取代,我们便不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去维持一个固定的组织形态,也就没有那些毫无意义的内部斗争。再次,它的松散性决定了它可以随时根据商业环境的改变而迅速解散,然后不同个体又能因为新的商业目标重新结合。
我相信,随着自由职业者和斜杠青年的大量兴起,这种新型组织形式会越来越流行。
我目前所有的商业目标都是通过这种新型组织形式来完成的。整个公司就我一人,财务和技术是由外包公司完成,所有项目都采用合作分成的模式。我们没有固定工作场所,几乎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远程协作来完成。我们不需要管理,也不需要激励,因为每个 人都是在为自己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行业:知识服务商
现在花点时间来说说我在做的事情。我觉得罗振宇创造的一个新词——“知识服务”能够非常贴切地形容我目前在做的事情。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说:“农耕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工业时代,效率就是生命;而我们这代人遇到的是,知识就是力量”。基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他把罗辑思维定位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服务商,通过推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为这个时代人的知识增长提供服务。
我相信,这几年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缺乏。商业环境变化太快,学校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基本都已经过时,如果不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充电”的话,估计很快会落后于他人。
于是,我们看到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学习的热潮,似乎所有人都开始拼命地读书和学习。然而,这个热潮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退,它只会愈演愈烈,因为商业环境变化的速度只增不减。因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知识”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品。
关于学习和读书,大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读什么,学什么,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有效地学习?这是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选择越多就意味着选择越困难。
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人士来帮我们挑选出最有价值的内容和知识,并通过二次“加工”,把它们整合成容易理解和吸收的知识类产品。这就是知识服务商的作用和价值所在——解决“选择困难”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知识类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普通的消费品,它的开发过程也与其他产品没有太大区别。开发者首先需要了解市场和用户需求,接着就得开动大脑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因为它需要用到很多大脑认知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产品开发完之后就是宣传、推广和销售。若要把市场推广做得漂亮,心理学知识也是少不了的。之后,还得进行后期运营,根据用户反馈来对产品进行持续改进。
知识类产品并不局限于某种固定形式。它可以是文字类的书籍和杂志,可以是音频、视频或者在线的课程,还可以是社群类的学习小组。只要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并且有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
幸福的源泉:工作既学习+多元化生活+多渠道收入
对很多上班族来说,工作是一种持续的输出和消耗,对我来说则完全相反,我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学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服务商”,我必须确保自己有持续不断的全面输入,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成智慧,以便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和判断未来的趋势,这样才能抓住需求的本质,设计出最优秀的产品。这样的工作让我每天都感觉幸福无比,因为读书学习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是我很擅长的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反过来又在不断增加我的知识储备和商业价值。
我的快乐还来源于工作内容的多元化。我目前是多线产品共同开发,跨越在不同领域中,今天是人文相关的项目,明天是写作和逻辑,后天是英语,接下来可能是舞蹈或者其他艺术。总之,我的工作内容既丰富又有趣,我永远不会因为重复而感到无聊。这种跨领域频繁切换让我的大脑经常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创造力也越来越强。
这样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个极大的经济上的优势。多项目意味着多渠道收入,我永远不用担心收入会断掉,因为每个项目都是一个 立的现金流管道,相互不影响,即使一条“管道”断掉,还有其他“管道”在,而且我还能重新搭建新的“管道”。只要努力经营好每一个“管道”,把它们变成持续的,最好是被动的现金流,然后再同时开发和拓展新的“管道”,我的总收入就能保持稳定增加。
我典型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与以前的生活相比,现在生活的最大不同在于,我没有工作日和双休日的概念,也没有所谓的上班时间,因为我的生活和工作完全是一体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意味着做那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而对我而言,工作做的就是我喜欢做的事情,不同点在于做这些喜欢做的事情的同时我还能获得收入。因此,我的“平衡”不在于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而是大脑不同区域使用频率的一个平衡。通俗一点说就是,在艺术、烧脑、运动、休闲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之间找到平衡。
我通常是这样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早上9点到下午2点为工作时间。我一般早上7点起床,先打坐20分钟,接着给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再煮杯奶茶或者咖啡,开始一天的工作。我会在前一天就计划好第二天的工作,这样,一天开始时,我不需要花时间想要做什么,而是集中精力,以最高的效率来完成这些工作。
完成了那些必要的工作后,下午我就会给自己安排一些轻松点的活动,例如读书或者运动。我的CrossFit训练,舞蹈练习,或者网球练习都是这个时间进行。晚上的生活会相对悠闲很多,我会看看一些有意思的纪录片,读些不那么费脑的书,和朋友吃个饭,或者在家安静地练练书法。
当然,我并不要求自己严格去遵守已经制定好的时间表,而是会根据自己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及时调整,比如身体很累了,我就会去做个按摩,或者提前睡觉;如果感觉到内心焦虑,我就会去打坐,让自己平静下来;遇到懒散,不愿意干活的时候,我就看电影、看娱乐节目,或者出去逛商场,要么找个咖啡馆坐坐。总之,我只会在大脑处于积极和活跃的状态才会去工作,如果大脑想休息,想偷懒,就由它去,因为我知道休息完后,它又会重新回到积极的状态。
最后想说的话
写到这里,我希望已经解释清楚了自己到底是做什么的。不过即便知道我在做什么,知道我过得很开心,有人还是会忍不住按照自己的想法要给我建议。事实上,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关于人生到底要什么,我已经想得很明白,我所有的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对于物质和名声,我实在没有太大欲望,正因如此,我从来没有为了名利做任何不符合内心的事情。我也很清楚自己一点都不羡慕那种大富大贵的奢华生活,更不稀罕所谓的名气。我甚至刻意低调,因为只有在安静和轻松的环境中,我才能创作出好的文章和产品。我想要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充实快乐,没有经济压力,拥有和谐的关系。这些我已经都有了,所以我很满足,很幸福。
然而,对生活要求简单并不意味着没有人生追求。恰恰相反,我对物质生活没有太高要求是因为我的精力都放在了更高的人生追求上,这是才是我拼命努力的原因。我所做的事情背后有个很重要的信念:思想和精神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根源。事实上,人类每一次大飞跃都起源于思想上的突破。
工业革命的源头是文艺复兴。若不是文艺复兴把欧洲从中世纪“上帝决定一切”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人类绝不会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更不可 一步步揭开宇宙的奥秘和规律。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源于那一次思想突破。然而,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过度沉迷于物质的追求,忽略了思想和精神层面,以至于发展到了一个物质过剩但却精神贫瘠的时代。
我觉得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其理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将它们发扬光大,所以,我的人生追求在于,一方面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思想上的一些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燃起对于理性和知识的热爱,激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
说到底,商业不应该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我们完成人生追求的手段,正如黎万强在他书中所说“我内心始终相信: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或者艺术。” 所以,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希望自己留下的不是商业,而是思想和精神。
*作者介绍:Susan Kuang, 一个通过写作来坚持独立思考的八零后。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本文Hash:0a5fe8fc33e30fa83d844c1f4643559ebfe416d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奇学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