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学习习惯成就北大状元

九大学习习惯成就北大状元

1、错题集的习惯。

      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2、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3、出考试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学生应该会出高考试题,初中学生会出中考试题。

4、适应老师的习惯。

      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励志一生 https://www.lz13.cn)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5、记忆习惯。

      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6、写的习惯。

      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学生作业,但我说一句话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记。

7、预习习惯。

      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在实验中学时我就要求老师讲课别超过20分钟。昨天发给大家的材料-江苏洋思中学,“只讲四分钟”,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我从1979年开始,开学第一天就期末考试,把新教材的期末试题发给大家。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8、读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市教委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良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 教育。浙江书生中学就特别强调这点。

推荐阅读:[优等生的十大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测试]

不打骂,不反对高中谈恋爱,她的3个孩子却都考进了斯坦福大学……

不打骂,不反对高中谈恋爱,她的3个孩子却都考进了斯坦福大学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恐怕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1、你满嘴说爱,却满是伤害孩子从出生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一支笔,你画成什么样,他就变成什么样。究竟最终这纸上画得是龙还是虫,父母的教育至关重要。都说这世上有千百种考试,却没有一种是为父母准备的,都说人生凡事有千万种选择,却惟独对原生家

为什么我们拼了命,也想让孩子读个好大学?

为什么我们拼了命,也想让孩子读个好大学?文/谧娘这个时代,名校和高薪,已经不能划上等号。从网络红人到地产销售,从摇滚乐手到自媒体写手,有太多的工作可以赚到钱,文凭再也不是判定一个有没有出息的方式。但为什么我说,孩子读一所好大学,仍然是件重要的事?首先,好大学能带给一个人的,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不被社会甩在身后的能力。1我家邻居有个哥哥,中

耶鲁大学研究:孩子潜能自查表,让他的天赋不再被埋没

耶鲁大学研究:孩子潜能自查表,让他的天赋不再被埋没通过孩子的日常行为,可以推测他的天赋所在。1、他在背诗和有韵律的句子时很出色。2、他很注意你在愁闷或者高兴时候的情绪变化,并做出反应。3、他常常问诸如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行星不会撞到地球?这样的问题。4、凡是他走过一遍的地方,他很少迷路。5、他走路的姿势很

本文Hash:0dbc95b3bca1b494f52ac01a66478133735d11a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奇学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